• 外星人的多维宇宙论

    时间:2015-11-21作者:宋世鹏

      我们的宇宙是从何而来呢,这是个高难度的问题,外星人也同样有这种思考。尽管宇宙的不同的文明之间对宇宙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程度的探索过程,但大体的结论是一致的。在宇宙诞生之前是什么?宇宙的初始是一个没有时间或者是有一个‘意识无法感知’的特殊的时间,一个没有空间或者是有一个‘意识无法感知’的特殊的空间,一个高度浓缩的能质团。由于能质团内部运动,在内部形成了压力,能质团开始向外分裂变动,在分裂变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时间和空间。来自原始能质团的能质粒子按着压力的方向扩散开来,形成了宇宙空间,接着能质粒子组合出来了物质,有了空间有了物质,时间也就诞生了。最后我们的宇宙诞生了,生命产生了。但是,我们的宇宙到底有多大呢?是无限大吗?WXR告诉了我们,宇宙不是无限大的,宇宙是有限的,并在一个大约的数值范围内。尽管宇宙仍在膨胀,但其边界大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宇宙中的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是一个‘空间发生器’。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知道太阳内部时刻在进行着核聚变,核聚变会将相当一部分物质消耗掉,形成能量。这个能量和物质与反物质湮灭后的能量是一种性质的能量,只不过核聚变与湮灭的物能转换比不一样罢了。物质转换出来的能量,以能质粒子射线的形式从恒星内部喷射出来。太阳就是一个能质粒子流发生器,它源源不断地产生能质粒子流 --能射线。这些能质粒子流源源不断地涌入我们的宇宙空间,为我们的宇宙空间不断地补充能质粒子,这可能也是宇宙不断膨胀的原因之一,物质的消失换来的是空间的膨胀。一颗恒星喷射出能质射线,在恒星周围形成了一片空间。一片空间连接着另一颗恒星产生的一片空间,宇宙中有很多恒星,宇宙空间是由一片片的空间片连接构成的。恒星作为空间片的中心,当然是一个‘空间发生器’。其实大家不知道,恒星喷射出来的能射线(能质粒子射线)就是科学家苦苦追寻的扰场波。苏联的科学家计算出扰场波的速度是光速的10亿倍。也就是说太阳发出的能射线是以10亿倍光速向外传播的。其实是这样的,能射线(扰场波)在无维空间(没有能质粒子充溢的空间)下的速度是无限的,在有维空间(有能质粒子充溢的空间)是有限的,在不同维态的空间速度也不一样,但远远超越光速。人的大脑在思维活动的时候也能发射出‘带有意识信息的’的能射线,即带有意识信息的扰场波,以10亿倍光速的速度向外传播,这就是常说的思维的速度。很多宇宙文明开发出的宇宙飞船就是驾驭在能射线,驾驭在扰场波上,以能射线为动力,像小船漂流在河水中一样,漂流在能射流上,带动飞船超越光速。很多宇宙文明也开发出来思维接受器,因为人的思维信息在宇宙空间中是以10亿倍光速传播的,这样外星文明用一个思维接收器接收空间中的‘带有意识信息的’能射线,这样,外星人根本不用大老远地到处跑,也能和宇宙遥远星球上的文明建立几乎实时的通讯。

      宇宙网就是一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包含物质。但是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其他网上面的物质(暗物质)呢?我们知道既然有不同维态的空间,就会有不同维态的物质。我们的地球,月亮等,构成他们的能质粒子矩阵只能在某一个空间网下呈现,即只能在某一个或一些‘兼容’的空间网下能‘可视化’。其他维态的物质(暗物质),因为构成他们的能质粒子矩阵和我们的不同,造成其他维态的物质只能在他们‘兼容’的空间网下可视化。再打个比方,比如我们正在房间里面看着电脑打着字,你的房间所处的空间,在其他维态的空间下看,可能是另一个星球上某个文明新建的花园。再比如,你坐在火车上沿着车轨前进,在车轨下面,在另一个维态下看,或许正有一艘大型宇宙飞船飞过。

      关于物质跨越了维态会发生什么?比如把地球上的一个石头强制拿到另一个维度会发生什么?可能会发生湮灭,即物质完全湮灭成能量,正如WXR所讲,只看到光的影像的空壳,物质已经不复存在。如果这块石头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和另一个维度的空间‘兼容’,那么它会侥幸生存下来。来到地球上的外星人有一些是同一维度下的远方访客,更多的是另一些维度来的访客,即另一宇宙来的人。那些不同维度来的访客,当他们在他们的星球上时,用他们的眼睛来看是物质的,但是他们来到我们地球所处的空间的时候,用地球人的眼睛就看不见他们了,他们在地球人的角度来看成了‘非物质’的了,实际上他们仍然是物质的。他们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将地球在他们的眼睛中可视化,并能够在地面上到处飘行,而地球人却看不见。麦田圈是如何在人类眼皮底下形成,却让人类察觉不到的?简单的说就是另一个维度上的机器通过‘窗口技术(稍后会讲)’跨过维度后在地球上产生的作用效果。总之,不论是高维度空间还是低维度空间,他们的主要差异是在构成宇宙网的能质粒子的间距上,即宇宙网的网格大小不同,还有其上的时间运作尺度不同,中国人讲‘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编辑:高星海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