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是科学

    时间:2015-11-28作者:宋世鹏

      地球上的各种宗教的本质均是宇宙科学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地球人类的误导和偏见,使地球人类形成了对宗教的错误认识,宗教的科学性被误导和偏见所掩盖,这使地球人类的进化,包括其他灵性生命的进化受到不应有的封锁。这是地球人类几千年来的重大损失,其主要原因是生命自身没有正确的理解宇宙的生命意识,宗教是宇宙意识对生命的一种正导。
      佛教泛指的是生命活动、生命生存的各种形式的规范,它所涉及的是人类、超人类和各种低智生命。佛教中的核心是佛,佛的本质是生命,是宇宙中的高智慧生命。佛生命的意识是仅仅低于宇宙意识的,佛是最容易、最快捷、最忠诚地接受宇宙意识和宇宙事物的使者。有的信徒知道:佛是大彻大悟大觉的,彻什么?悟什么?觉什么?彻的是宇宙意识、悟的是宇宙意识、觉的是宇宙意识,达到知晓宇宙意识和宇宙运变的奥妙。
      宇宙意识造就佛的生命,佛是宇宙中的高级的智者,佛智是十分超越的,但是在宇宙中他不是顶峰的智者。在宇宙造就普通生命的同时宇宙意识造就了超高智生命和超低智生命。但是宇宙意识造就的超高智生命是多种多类的,佛就是其中一种。宇宙意识所造就的佛生命可以说是自然原始的佛生命。这种生命是无形无态的,也就是变态变形的生命,它溶于宇宙的各个角落的光热中,是在恒星的光线中。所以他的形态是不容显露的,他活跃在各种空间中。当着各种世界人类的出现,自然是不同人类的智慧的出现。有的人类的智慧产生飞跃接近了佛智或偏低于佛智。这样世界的人类使宇宙意识十分放心,因为他们的生存情况和宇宙意识比较吻合了,但是绝大部分星体的人类的智慧是愚钝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们被欲性所蒙蔽,这样了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同的痛难,这都是他们生存中不能摆脱的痛苦。他们有时将一时的快感当成快乐,比如性欲感即是一时的快感,是在劳累和辛苦中取得一时的快感来驱走身体的倦意,其他的都是痛苦。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快乐。宇宙意识完全知晓这种生命的困境,所以自然宇宙意识就要改变愚钝人类的生存状态,于是指令智者佛去教化这种人类的生命。
      人类生命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生灭性极快,表现生命的生存时间短促,生命生存的维空间不祥合,这样生灭后要进行六道轮回,这是自然的进程。当然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人类的私欲所造成的罪孽那不是宇宙意识规范的,而是人类生命自己造化的,这样人类的灵魂在不同的空间中要得以改造的,佛智见到这种情况当然是痛心的,宇宙意识指令佛智要把人类改造成像他们一样的智慧,像他们一样的形态,像他们一样的空间生存状态。所以佛智下到人间,在人类社会中教化人类,当然这种教化是改变人类的欲性,是以善入手的。佛教的本愿是教化,教化使愚昧的人类得到良性的转变达到佛智而成佛。
      成佛是自然佛的本愿,自然佛是宇宙意识所为之佛,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以称宇宙佛。在自然佛的教化下,有的人类根据宇宙自然佛所规范的佛理修养和佛法的锤炼使人类进入佛界,从而达到佛智。但几千年来成佛者甚少,因为佛智是难以从人类进化的,因为人类的欲性遗传基因严重,难以改化。但经过宇宙佛所改造的人类成佛的可以称殖生佛,也具有佛智的,永不退转、不生不灭,进入光明幸福快乐的时空。对于释迦牟尼来说,他是宇宙佛又是殖生佛,他最大的功绩是在宇宙空间发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并且传于人类感化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达到高智,成为佛生命长存宇宙空间。他为众生寻找到一条具有佛智的道路。一切僧人、居士与要进入佛门的人必须立志成佛,具有佛智的大愿,不要依佛、靠佛救度,一定要依佛法修持自己成佛。修成佛智是一切信徒的目的。
      佛智生命得到人类的尊敬,他们是有思维意思,无体有形态的生命,是宇宙空间变动最迅速。最快捷的生命。快捷与迅速超越人类想象,他们可以生存在任意低维度空间与人类交往,化做一个智者开导人类使人性改变,主要是改变人类私欲无厌的状态,规划人类性格,使之人性向善。如果人类本身要是听从佛的教诲,必然从烦恼中走出来进入一个清静极乐的境地,摆脱苦难。佛智生命是有能力来解除人类苦难的,但是佛也好,菩萨也好,他们是不会解脱人类的苦难的。我讲这一点大多数的佛教徒是会指责的,是会愤怒而反对的。佛智生命为什么不直接解除人类的灾难,这是宇宙意识行为的指令。如果佛智生命去直接解除人类的灾难,人类便失去自身的解救。佛智生命秉承的宇宙意识是普渡众生,普渡众生是十分科学的哲理,是人类改变的科学教育,让人们在佛智生命谆谆教诲中自救,主要是“渡”,“渡”化的本身就是教育。假如佛、菩萨救苦救难,人类众生都懒惰起来,不牢而食,根本摆脱不了苦难,自身功能也不会改变,也难以消除业障。只有大彻大悟大觉之后才能成就佛智,不在六道轮回,人类才能进入高智生命。“渡”的本身就是科学教育,把人渡到另一个新的世界中,新的境界中。
      人类众生的渡化,要从苦难入手的,不经过苦练苦修,光凭着念佛号,不进行苦行苦修是难以成佛的。有的佛教徒一边修,一边看电视中的女模特,那怎么会修成佛呢?佛是人类的老师,他们对人类的教化首要的就是助人为乐,就是佛生命的真心真谛。所以人类众生要在佛的正确教导下自渡,自己摇桨划船前进,佛能教导我们摇桨的方法,怎样摇得好,怎样摇得快。这里所讲的佛与我们一样是宇宙生命,人类也是生命,但是佛的智慧比人类高很多,佛是我们的老师,一定要尊敬佛老师,听佛老师的话。
      人类中的佛教徒信奉佛教的目的,主要是请求佛救苦救难,这是人类的信奉者的一个主要的目的,一个主要愿望。这个目的和愿望是一个极为朴素的要求,求佛保佑他一生平安,解除他的苦难。佛真正的解除人类的灾难是佛渡化人类使人类产生超越的智慧,成佛之后脱掉一切苦厄和灾难,佛渡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解除灾难、解除人类的苦恼,这是从根本上解除灾难的。
      一般佛是高智生命,达到高智生命的层次,在宇宙空间中就是具备超越的功能和永生永存的变化不定的神志。但是佛智生命无论是如何高超,也必须遵从宇宙意识的,在宇宙意识的指令下变幻着自己去完成各种事情。它的主要功能是具备超凡的变演的,它的形态不受任何物质和能质的阻力,他在一切空间中不受约束的,但是佛虽然有高超的智慧,佛生命仍然还不断地修习自己达到更高的智慧。
      佛的主要任务是解救愚昧的众生,誓愿让众生都就有高度的智慧,摆脱苦难和烦恼,得以永生。
      佛教的基本宗旨是以宇宙科学为根本的。佛生命的本态都是生存于宇宙的场能之中,而且佛生命具备能够吸收宇宙的能场和放出宇宙能场的本能,一句话,佛本身就是能场的。佛对宇宙的认识和对生命的认识是一致的。在佛教的《心经》中所讲的色与空的问题是充满着对宇宙本质的认识。色与空在《心经》中讲述的很透彻,这是宇宙实质科学。为什么说是宇宙的实质科学呢?下边讲一讲这个问题。
      宇宙科学,就是研究宇宙质的科学,现代的各个星体人类已经发现了宇宙的多种质,当然佛生命是具有高智慧的,佛生命早已发现了宇宙的各种质,如能质,暗能质,物质,暗物质。佛生命当然的称之为色与空。色即是能质、物质,而空是暗能质、暗物质。所以《心经》上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所指的是各种质的不同性。当然能质和物质是不同于暗能质和暗物质的,能质和物质都是实体性的,而暗能质和暗物质都是不实之体,这都是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许多质性的东西人类的目视是见不到的,我们感到的是空虚的,但它是质的存在,而自然有实体的东西存在也是质的存在,于是我们也感到是空虚的。这让实体的东西皆成了不实之体了。虽然世界的万象被认为是无有的实体,是需(应为虚)有的,但是通过各种因缘的关系,却又形成了实体。这是佛生命对宇宙质的现象的认识,是充满科学性的。不管是虚无和实体都是质的存在,皆是宇宙中的各种场能力的存在,所以《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了宇宙才能运变,生命才能生存。
      佛论中的因缘关系也是一门复杂的哲理科学,不论是“因”还是“缘”,都是有能质的,它是在宇宙的能量场因的作用下的一种能量行为的所在。因与缘是不同能力的素质,他们都是不同能力的作用。因是产生作用的直接原因,缘是产生作用的间接原因,都是能因的变化,是一种因质性和一种缘质性,是物质变化的内因和外因,都是不可忽略的因子。
      佛学中讲的因缘是哲理科学,用现代的语言讲是社会科学,有诸多哲理。社会运转皆上升到科学的范畴之中。“因”是事物的主因素,“缘”是事物的次因素,当然也可以说是内因和外因。现代哲学中不是经常讲这两个因素吗?内因和外因。要从宇宙观的角度去认识佛教的科学性,不能用宿命论的观点去认识佛教的理论。佛教的理论具备科学的哲理性,同时佛教实现性和修法即是佛法,又都确实含有科学的实践性。当然是人类在修持中去慢慢的感悟!比如在实践中主要强调修心,修的不是那颗肉体心,而是置于身体外的意识思维获得的识性。要修习这个识,改造这个识性,将识性改造成智性,达到高智识,这难道不是意识的高科学吗?人类具备了高智慧,才能知晓宇宙,才能与宇宙相溶、相通、相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那时人类才能摆脱痛苦,得到快乐。
      在佛论讲的能的作用是十分科学的,能的作用力是物质的变化的主要因素,能量的推力作用因素要大于任何其他因素,它是不可阻挡的。此外,还有相应因何具有因,这都是因的各种形式。这些因缘的本质作用都是改造人类的,是使人提升智慧的方式。如果将因缘关系合乎到现代的哲学中去理解,更能证明它的科学性,这是科学哲学。
      在佛教的经论中,有许许多多的咒语。在地球各个社会中,多数人对咒语的认识是不够清楚地。咒语是宇宙意识赋给各种生命的动力能量,一般的咒语是值得省咒和意念思维咒。但是咒语应该说是咒的一种形式,是咒的一种。还有一种是图咒,可称为咒图,是语与图两种形式的咒。现在我具体谈谈咒语:在佛教的经书中的语咒是十分多的,咒是做什么的?它的来源和用途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称咒语为密语,是宇宙生存者秘密的语言。语言是有能量的,现代科学讲的声能就是这个道理。声音的本身是有较高的能量作用的,但是声语是宇宙变动而产生的,它是带着大量的宇宙场能在在宇宙中运变的,声音的能为是产生于宇宙空间中,它可以产生宇宙大量场能,主要是以吸收和放射的形式完成的。它可吸收或转发大量的能量,吸收就是聚集,但又能将所收集的能量转换成各种能量而散放。
      生命者,尤其是智能生命和高智生命对咒语的运用效应是不同的,一个低智生命对咒语的运用其吸放的能量是较低的。咒语的主要运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声唸,另一种是意念,其效果是一致的。声是发音的唸咒,用意念也可以的,也可以交替应用。咒在应用的过程中,是有很大的咒力的。如果运用得当,咒力是会无限的扩大和增强的,当然持咒时要分生命智慧的程度,一个低智人类唸咒和一个高智的佛生命唸咒的效应是绝对不同的,一位高僧大德唸咒可以加持许多人。现在有些人持咒效应不大,一个是人的业障大,他(她)所唸的声咒没有尽善尽美,不可能有更大的效应。当然有人唸咒的感应很大,感应大时发咒的声音必须是准确的;另外咒语的功能作用是与持咒者修持程度成正比的。
      关于图咒。图咒是一个新的事物,是宇宙固有的东西。佛生命是知晓图咒的,因为佛是高智生命,是完全知晓宇宙的状况的。图咒的基本因素是宇宙的星体连线组成各种不同的图形,当然将一切生命也都装进这些图中。图咒某种程度是高于咒语的。图咒的形线有大量吸收宇宙能量的作用,而且它又把宇宙各种事物状态完全装在图咒当中,图咒不但能散放各种光能、热能,而且它具有一个特殊的功能显像。现在的世界上有电视成像,这是社会发展的科学成果,当然是利用各种物质完成的。而图咒便具备电视显像的高科技功能,只有佛生命掌握图咒的技术。图咒不是唸,而是观咒,是十分科学的观,人类如何能从图咒中提升自己的智慧,那是长远的目的。
      以上所述证实的咒的科学性,都是宇宙意识能力场的作用。
      在佛教的活动中,有许多法会的日子,教徒们皆以志诚的心来学习和赞扬佛生命的功绩,在法会开光的日子里,开光主要是佛放射宇宙光能和佛接收宇宙光能。在这个日子中往往在天空中出现个位佛显像。诸多信徒皆有所见,当然我们也见过。为什么佛可以在空中或其他场境中显像呢?这不是迷信,这是一项值得研究的科学。据我所知,佛的显像于图咒有关,佛有一种文字图咒,这种图咒不但能吸收和发射宇宙场能还有显像的功能。如果一旦高僧大德得到佛文咒图,用他极高的修持成就和自身超凡的功能,用思维意念将佛文图咒的形状打在天上或者打在一个境地,佛即可以显像,而且是彩色的,信徒们可以看见佛的各种姿色和诸佛的样子,如画一样。可以说佛文和咒图的显像原理可以参照现今电视的显像原理,比电视显像更高级。
      在诸多的佛经中提到大千世界。有的人认为大千世界可以证明佛是研究宇宙的。提出佛的宇宙观。当然大千世界是宇宙观的内含,但佛的宇宙观是佛的宇宙能量作用。佛生命有知晓宇宙事物的智慧本能,这是佛教宇宙观的根本。大千世界在佛经中阐述的很多,但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和小千世界都是具有的数值观。我们怎样认识它,一说是三千大千世界、有三千中千世界、有三千小千世界,一共九千个世界。这一点对于整个宇宙是太渺小。另一说是一个大千世界中有三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中有三千小千世界,计算一下得出3000 X 3000 X 3000=27000000000,270亿个小千世界,这对于这个宇宙也是个小的可怜的数值。我们从数量上看是这样的,而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是从状态去认识这个世界的,这个千世界是大中小三等,即是不同的、极多的世界,也可以称无数的世界,千世界就意味着极多的、无数的、不同的世界。从这个观点上看,宇宙星体的无限性和大千世界的无限性是一致的。当然这个无限性是表示极多极多的无数的不同的世界。因为星体世界是难以测记的,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是表示宇宙空间星体的数像。当然也可以分成不同世界的特点,也可以认定各种生命居住生存的环境。我们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也可能是佛生命的居住地——净土世界,因生命的档次不同,生命存在的空间也该不同吧。当然佛生命可以自由往来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中千世界和三千小千世界。无限的千世界和宇宙星体数基本是吻合的,这说明佛生命的宇宙学和当今的宇宙学是一致的,自然佛学也是宇宙科学。

      佛是改造人性的科学;
      佛是改造人体功能的科学;
      佛是改变人的思维意识的科学;
      佛是改变人类生存的科学;
      佛是提高人类智慧的科学。
      佛的最高境界是大彻大悟的境界。彻悟的所指是什么?是宇宙,宇宙的内容是什么?是佛知晓的宇宙存在、宇宙运行、宇宙奥秘、生命奥秘、时空变动的奥秘。佛是空间的意识体,它不受时间支配和左右。


     

    编辑:高星海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后参与讨论